内容提要:讲中国新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及其形成的中国新开放战略就是大机遇、新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并正在开辟一个超大型的世界大市场。“一带一路”就是市场,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经济推向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大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终结或逆转,而是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经过近40年发展,正呼唤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到来。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一些国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我们有必要谈谈共建“一带一路”在形成大市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大机遇、新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是大机遇、新机遇

讲中国新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及其形成的中国新开放战略就是大机遇、新机遇。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看一看过去5年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进展。“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性的倡议,是中国和相关国家相互开放、共同发展的新开放战略。这一倡议提出仅仅5年,就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前不久,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在回顾2013年秋天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时说: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由此可见,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政策协调、实现优势互补所产生的效益明显具有“1+1>2”的特点,许多项目都对当地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现在,不仅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欧盟、英国、日本等都有意愿与中国进行基础设施的“第三方合作”。这种新型开放战略,对中国来说,对沿线国家来说,对所有的参与方来说,不就是大机遇、新机遇吗?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并正在开辟一个超大型的世界大市场。实际上,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个中国大市场,不仅在于存量,更在于增量,在于它所具有的“市场力”。中国有13亿多人口,有176万亿元储蓄余额,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及其形成的巨大消费能力,有8亿多网民及其对新型智能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还有由新供给激发出来的崭新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这一“市场力”存在于民间,存在于新生代劳动力的增长中,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增长力、辐射力、吸引力,也是能够吸引世界各国新技术的大磁场。这样的“市场力”,是我国持续发展的根本内生动力。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观的生产力,有强大的国防力,有独特的文化力,有举世无双的社会治理力,而今再加上一个现代市场力。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以这“五大力”相结合为基础的中国大市场的发展,本身就是巨大的战略力量,已经并将愈益深刻影响全球变局的走向。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还引导着世界市场新的平衡。当今世界,实体经济滞后于虚拟经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于整体世界经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把这两方面滞后部分带动起来,尽量向前靠拢,实现新的平衡,这符合世界市场发展的规律。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说,“一带一路”就是市场,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经济推向更高水平、更新阶段的大市场。什么叫机遇?市场就是机遇。什么叫大机遇?大市场就是大机遇。什么叫新机遇?新市场就是新机遇。

再次,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景展现出中国新开放战略必将带来大机遇、新机遇。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这些决策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党中央很清醒,问题已经看到,要求相当清楚,措施十分有力,前途必定光明。

共建一带一路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趋势

讲中国新机遇,不能不讲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添了强劲动力。

首先,我们估量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终结或逆转,而是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经过近40年发展,正呼唤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到来。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应该怎么看?40年经济全球化,40年经济大发展;40年经济全球化,40年问题大积累。谁也不能否认,过去40年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既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又带有明显缺陷。面对问题,我们面前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在“本国优先”的口号下,通过封闭、排外的方式找出路;另一条路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通过国际秩序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前一条路线,退回到经济全球化出发前的原点,甚至比原点还要恶劣,显然不是出路。后一条路线,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继续往前走,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历史转折点,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迎接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这就是我们讨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背景。

其次,我们估量到,“一带一路”倡议反映的既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要再发展的新要求。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一轮又一轮,参与者中也有发展中国家,但主要是发达国家。现在则不一样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主体。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有人把它说成是中国过剩产能的转移,有人称它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有人胡说是新殖民主义,有人挑拨离间说是中国要排斥欧美。所有这些言论,都是以陈旧的思维看问题,不懂得“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经济全球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时代潮流所提出的战略构想。

再次,我们还估量到,从全球经济治理看,国际经济秩序也面临新一轮深度调整和重塑。回溯历史,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经过努力、付出代价,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打开了局面,使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已经是WTO重要成员,始终没有脱离WTO。现在,有的国家提出要修改WTO规则。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贸易体系特别是WTO,的确有一些需要改革的问题。今天既然说要改革,中国绝不可能被动,更不可能被排除在外。今天,中国正在培育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市场,形成现代市场力,将能为推动全球形成“市场联合体”即升级版WTO作出积极贡献。可以这样说,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大市场”,进而在国际范围推动并逐步形成以升级版WTO为框架的更大范围“市场联合体”,将使中国抓住历史性新机遇,在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需要强调的是,总体上把握前景,国际大局仍将是“两重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再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动荡和各种形式的冲突,包括民粹主义蔓延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相结合引发的多方面冲突,也将难以避免。对于这种新形势下“两重性”发展的充分精神准备,将是我们事业胜利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明确两点。第一点,我们具有建立在“大市场”基础上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国际关系理念,由此形成的“吸引力”是一种克“难”制胜的强大战斗力。第二点,我们具有在困难、复杂态势下“熬得过”的“持久战”传统,由此形成的“忍耐力”是又一种克“难”制胜的强大战斗力。一个是“吸引力”,一个是“忍耐力”,两“力”合在一起,带来的就是中国持久发展最大的机遇。

(作者为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5日 07 版)